骨折的擔憂與初步診斷
纖弱的李太太前幾天扭傷腳踝造成骨折,很擔心的問醫生:「我怎麼腳踝稍微扭到就骨折了,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?」雖然足踝骨折並不算是骨鬆性骨折,不過醫師上網,幫她計算出她十年內骨鬆性骨折的機率達到15%,屬於中度風險,便建議她進一步進行骨密度檢查,因而診斷出骨質疏鬆症。
骨質疏鬆症的概述
骨質疏鬆症大概是除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,中老年人最擔心罹患的骨科疾病,也是盛行率排名第2的慢性病(僅次於心血管疾病)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,骨質疏鬆症是指「骨頭的骨量減少導致骨骼微細的結構產生破壞,進而影響骨骼強度,增加骨折風險的疾病」。
骨骼的新陳代謝
我們的骨頭每天都在進行拔河賽,首先有「破骨細胞」負責吃掉較老舊或受傷的骨細胞,產生鈣質釋放到血液循環中,同時有「造骨細胞」負責利用血液中的鈣質合成新生健康的骨細胞,如同拔河一般動態平衡,維持正常的骨骼新陳代謝。通常兒童、青少年時期,造骨細胞活性略高於破骨細胞,讓骨量(骨密度)慢慢增加累積骨本,大約30至35歲左右,骨量會達到巔峰。之後破骨細胞會強於造骨細胞,使得骨量會以每年大約1%左右流失,甚至女性在停經後,因為雌激素銳減,骨量更會加倍以每年2-3%的速度流失,長年累積下來就變成大家熟知的「骨質疏鬆症」。
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
通常女性由於天生骨本就比不上男性,相對也較不喜歡運動、晒太陽等,又加上停經後的快速流失,導致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年齡較男性低,發生率也明顯高於男性。其他像是過瘦的人、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、副甲狀腺亢進、糖尿病,或是抽菸、酗酒等,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危險因子。
骨質疏鬆症的無症狀性
其實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症狀,在造成骨折之前也不會產生痠痛,目前只能靠臨床上「低創傷性骨折」(即走路摔倒造成遠端橈骨、脊椎或是髖部骨折)或是靠骨密度檢查來診斷。
自我風險評估
大家可以自行上網搜尋FRAX(骨折風險評估工具),在上方的計算工具選好「亞洲台灣」以後,自行輸入相關風險因子(骨密度欄可不填)之後,可以計算自己的「十年骨折風險」,若達到中度風險(即骨鬆性骨折10%、髖骨骨折1.5%)以上,就建議應該就醫進一步進行骨密度檢測與諮詢。
一般常見的超音波骨密度儀(量測足跟)只能當作篩檢工具。真正要診斷骨質疏鬆症必須用「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」,測量腰椎或是髖部(最好兩者一起量測)。記得認明「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」檢測,再經由專科醫師進行判讀,才能給予病患最適合的治療建議。
(作者/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)